[ New messages · Members · Forum rules · Search · RSS ]
  • Page 1 of 1
  • 1
论坛 » 轩辕文化义工团 » 滨江茶社 » 中国民主力量左右分流的根源(一) 对“经济基础”的理解分歧 (轩辕铸剑录)
中国民主力量左右分流的根源(一) 对“经济基础”的理解分歧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2:07 PM | Message # 1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轩辕铸剑录


中国民主力量左右分流的根源(一)——对“经济基础”的理解分歧

摘要: 劳动者和知识精英的信息不对称,是民主选举制度背离公平原则的一大因素。从前的问题,是将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升到国家层面,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太广,劳动者限于知识和资讯的局限,根本无从分辨和选择,对资本的权属感,几乎为零。知识精英则容易被收买,成为服务于少数掌握了资本支配权的官僚的工具。

资本为王,肯定不存在公平的竞争。 资本公有,必须赋予老百姓参与和决定分配的权力。决定经济分配方式的前提,是实实在在赋予老百姓广泛参与政治的民主权力。左派和右派同样致力于追求民主,为何却彼此抵制甚至敌视?对经济基础的理解分歧,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导致中国民主力量分流的症结所在。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2:23 PM | Message # 2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一、对“公有制”的理解错误

谓我自然:私有生活不能取消。历史上的墨家、古巴比伦,都是这样灭亡的。一切归公,结果被当权者假公济私,百姓得不到任何好处,岂能长久?这就是公有制(实质上演变成了“国有制”)必然灭亡的原因,老百姓应当有“私”。

毛主席文革中,斗私批修就有空想主义成份。结果是人亡政息,后继无人,空前绝后,天怒人怨。邓小平反文革,不在于他正确,而在于得人心。是以成功一时。邓改革失败在于路线错误!

庭萱:取消私有生活,这是对于公有制的误解。斗私批修,斗的这个“私”,是经济体制中的“资本性质”。一般老百姓在这方面有理解上的错误,造成许多混乱。

谓我自然:嗯,“公有制”就是大锅饭大食堂,叫人们同吃同睡同劳动——许多人就这样理解的。但其实,公有制的真正涵义,是“资本”,也就是通常说的用以获利的“本钱”,归于人民共有,例如商业运作土地、矿产、设备……等等。其实我觉得称为“共同制”更为恰当。

庭萱:不错,被误解的公有制不是好制度,以资本支配人的私有制不是好制度,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天生就享有通过劳动获取自然资源的权利,所以“共同拥有生产资料”这个客观事实,用“共同制”这个词汇来表达确实比“公有制”更准确,也更能够说明人类对于生产资料享有支配权的合理性。然而,由于人类语 言对于描述客观世界的局限和匮乏,理想的公有制=理想的私有制=理想的共同制,表达的虽然都是同样的内容,却往往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极大分歧。但我们就姑且按照前人的习惯把它叫做“公有制”吧……“公有制”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灭奴役,简单来说,就是消灭“老板”,消灭少数人获利的不 公平现象,人人都是打工者,人人都是老板,公平参与利益分配。“公有制”,即经济基础的“资本公有”性质,公有制否定的是“私有资本”,而并非否定“私有财产”。

所以说,有时候出现一个“先知”或是“救世主”,恐怕真不是什么好事情。当时人们普遍都那么低的文化水平,怎么理解得了这么复杂的概念?于是出现了消灭家庭生活的可笑做法。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矛盾

庭萱:毛主席违逆了自然规律,意图改造社会,他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明明知道文化大革命会失败——他说,这样的文化改造还要许多次,才能成功……可是他依然试图逆天而行。

假如,他没有发动这一场运动,而是把他的这一些思想记录于著作中,假如他明知“资本主义必然会复辟”这样的结果而不试图去扭转乾坤,而只是把这样的必然结果记录于文字,让后人去思考、去参悟,是不是会好一些呢?还是通过实实在在发生的历史事件让后人去争论去领悟其中的道理,来得更加深刻?

谓我自然:毛主席做得没错,只是他的理论不彻底,革命被马教条害了……把经济看成第一位,文化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岂能说服群众?事实上,毛主席已经感知到了,文化才是核心,是第一位的。但他终于还是把文化定为政治的附属物,结果搞成了政治大乱。

庭萱:不对,毛主席是致力于改良文化的呀!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致力于消除封建文化的消极因素,例如摒弃奴性(批判孔家文化君臣父母思想),发扬抗争精神(砸烂公检法、造反有理),培养老百姓建立国家主人的意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建立老百姓广泛参与的实质民主 (大批判大辩论大字报),在辩论中深刻地学习和领悟公有制经济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性(斗私批修)。

谓我自然:是啊,毛主席没读懂老子,他读懂了庄子,但老庄不是一回事。庄子,是典型的文学思维,相对主义;老子,是哲学思维,自然主义。比如得失,庄子看到了相对性,患得患失;老子看到了转化性,长得短失。毛主席主要是实践家,不是理论家。毛主席看不起太上老君,他最欣赏孙悟空;好比西游记里的孙 悟空反太上老君,踢翻了炼丹炉,惹下火焰山之灾。

庭萱:不是的吧,毛主席看不起太上老君?哲学思维不够?这个,我保留意见。实践离不开理论,实践出真知,任何理论不经过实践,必定沦为空谈的教条主义。毛主席灵活丰富的辩证思维,让他在领导共产党的一生中屡建奇功,这其中得益于道家哲学思想的就不少。

谓我自然:关键是旧的理论有缺陷,不彻底。毛主席在实践中不断克服旧的理论,但没有完全说服身边的同志和战友。毛主席大多数时期都是少数派,创新从来不受人欢迎,只是事后被证明是对的,正确的意见只有在特殊时期,死马当活马医,才派得上用场。

庭萱:可是他已经打破旧理论了!“但没有完全说服身边的同志和战友”,这很客观,要让人完全理解他的思想,这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毛主席曾有一段关于邓小平必定会翻案的评价,简直像预言一样,验证了人的思想意识决定社会行为这一真理。历史完全证明了邓小平由于对经济基础理论的理解不彻底,从而把中 国社会再次带入了资本主义。

谓我自然:经济决定论、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诡辩论。辩证法,其实是主观能动性,是个性化的,事实上是政治经济学悖论下的诡辩术。“政治经济学”,没“文化”啊——在古代,政治即王、经济即帝,这是帝王之术,不是人民文化。这是社会上的两大要素,缺天道、文化、公平,也缺长久。权钱相结合是什 么?是腐败。

庭萱:政治和经济,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它们的性质由许多因素决定,怎么以此“名”定为帝王之术呢?权有专制独裁的,也有民主开明的,这是“政治”基础。钱,有公平竞争的,也有不对等竞争的(例如富豪子弟天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是“经济”基础。它们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是:

1、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为王,在自由竞争之下,获取利益的始终是资本家。2、社会主义社会,资本公有,在自由竞争之下,受益的是劳动者。所以经济基础对于老百姓利益的影响,客观表现为:1、资本私有,对于资本家是有利的。2、资本公有,对于老百姓是有益的。3、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无论是对于资本 家还是老百姓都是积极有益的。

由此可见:1、资本为王,肯定不存在公平的竞争。 2、资本公有,必须赋予老百姓参与和决定分配的权力。3、决定经济分配方式的前提,是实实在在赋予老百姓广泛参与政治的权力(权在于民,形成对官僚的监督,也就保证了“公共资本”不被窃取)。

一个社会的走向,权在于政府,还是在于民众,这是政治性质的不同,同时也决定了受益阶层的不同。但问题是,毛时代虽然全面改变了经济基础(资本性质),却改变不了老百姓全面参与政治的习惯和意识。或者说,老百姓形式上参与了政治却不能正确地理解政治。“官权大于民权”的封建意识,从不曾真正地退却 ;老百姓对“私”有观念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国家财富”与“个人财富”,在老百姓脑子里泾渭分明,企业的财富,国家的财富,老百姓绝不会认为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来誓死捍卫。于是,在毛主席逝世之后,“资本公有”逐渐变成了“小集团占有”,进而形成了独裁的集团掠夺的“私有化”。

客观世界(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基础)的建立,和主观世界(老百姓的私有思想意识)的不统一,是促使中国从社会主义倒退回资本主义的核心根源。即使没有邓小平,也会出现另外的设计师,带领人民走向这一条代表了“社会思想共识”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2:26 PM | Message # 3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三、公有制经济在未来社会的表现形式

庭萱:对于公有制经济,似乎应当有一个重新理解——它不应当局限于“国有”观念。“国有”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劳动者共有”,这已经为历史所验证。较小范围内的公有资本,似乎更能够让劳动者产生所有权属感。

试想,一个劳动者,当它服务于某企业一定年限之后,为这个企业的发展累积了财富(虚拟和实质的,固有资产、品牌价值、客户资源……等等。),企业配给他一定的资本占有率(股份)。他可以自由决定是否继续服务于这家企业——也就是说,当他辞职不干的同时,应当按照一定的比例退给他相应的钱(股份转卖 从维护劳动者自由意志的角度看,应当支持;然而从资本竞争对于劳动者的积极意义来看,将资本和人力分离,显然不利于劳动者:毕竟在自由的商业竞争中,资本的重要性是绝对的,人的重要性却是相对的。人力资源在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得视乎具体的个人能力决定)。那么,他可以用这些资本选择另外一家企业 去投资并加入劳动(资本与人力的双重投资)。这样,就可以促使企业之间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本和更优秀的人力资源参与市场自由竞争,而给予劳动者更好更公平的福利待遇和以人为本的劳动环境。

实现这个“资本公有、自由选择、公平竞争”的前提是:企业的一切事务,接受劳动者监督。因为每一个劳动者都是股东,管理阶层属于受雇者,他们优秀的知识和管理能力可以获得比劳动者高的薪水回报。但是对他们职务的任免,始终掌握在多数劳动者手中: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不以资本的多少来决定,而是经 由劳动者的民主选举产生,并在一定的周期内重新接受考核。

马克思和恩格斯再三强调:未来社会是自由联合起来的个人。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经济形式方面的表现,是所有的个人联合占有物的生产条件。这种社会的财产关系即是社会占有制,又是个人占有制。

可见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公有制,是通过自由联合的方式重建“单个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个人联合占有物的生产条件),而非单个劳动者不能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公有制”。从前的国企,是名义上的资本公有,资本与劳动者并未产生紧密的联系。

这个时期劳动者与资本分离的实质表现在:1、不具备自由决定去留的条件;2、不具备使用资本的权力。这个时期的工人,获得报酬的方式仍是出卖劳动力;这个时期的“公有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而是属于国家主导分配的计划型“国家公有制”(国家将盈利的其中一部分相对“平均”地分配给劳动者 ,部分作为继续扩大工业化生产的国家资本,虽然它最终目的是为人民建立一个强大的资本基础,但这个阶段的“公”有制性质是:资本属于国家,不属于人民。)这离马克思以个人意志为核心的、全民共享社会资源的理想制度,还有着十分大的差距。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十分发达的条件下,所采取的资本垄 断措施 —— 形成规模化生产的首要条件,就是对生产资料的绝对垄断。

人类自建立“社会”以来,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段劳动者逐渐地被统治阶级剥夺了全部生产资料、最终一无所有的过程(无产阶级仅剩余人力作为商品出卖)。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从最初的原始公有制,过渡到奴隶主大量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完全私有制,至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资源的全面私有制, 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对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支配权全部丧失,是为绝对私有制。

可见体现公有性质或私有性质的生产资料,是指绝大部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需的物质基础,并非针对个人财富而言。社会生产力愈发达,统治阶级对生产资料占有的程度愈是完整。古代人尚且可以相对自由地挖井取水、捡柴煮饭、伐木而居、男耕女织,现代都市人不但最基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热能和房产这些需 要花钱购买,连仅有的“人力”也必须借助于资本才能成为商品卖出。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的: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被资本家消费了(出卖劳力)。它通过自己的职能--劳动--去消费生产资料(购买赖以生存的资源)。工人保持了自己的劳动力,只要找到买者就可以重新出卖(找到工作)。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2:37 PM | Message # 4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四、劳动者重新掌握生产资料的四种方法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仰赖于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发展仰赖于规模化生产(奴隶社会的庄园作坊、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革命,都把分散的人力集中起来),产业规模化仰赖于对生产资料的高度垄断。

现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和规模化商业运作模式,也是生产资料被高度集中垄断的阶段,至此劳动者已经一穷二白,成为名符其实的“无产”阶级;更进一步的垄断,除了直接体现于资本之间(联营、兼并或收购),就是对三要素的最后一环——人力资源进行争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IT精英)、拥有高效运 作能力(工商管理、金融交易、电子商务)的优秀人才,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效率,他们是企业争夺的对象,近年来出现了“猎头公司”、“打工皇帝”等等,都是资本对于人力资源进行全面争夺的客观体现。

这种对于优秀人力资源的激烈争夺,首先体现于高薪,当高薪竞争到一定的程度,再不能够产生巨大吸引力时,渴求或挽留人才的一方必定会给出配股这一类占有原始资本的招揽条件。现今的民营企业,很多公司也在搞员工分股的形式,比如干满5年就有股份;但这是本着企业老板自愿的原则,员工的撤股也相对不自 由,因为资本属于私有,老板跟员工的利益对立始终存在,这是无可回避的矛盾。

在一些没有老板的商业机构,如,利用公共基金会资金作为原始资本的企业,管理阶层和员工之间则没有这种基于个人利益上的冲突,在这样的企业中,如果在配股的同时约定了退股条件,则较为容易按章执行。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劳动者自身价值的提高(掌握知识、技术的水平)、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提高(资本家 、劳动者本人对劳动价值的重估),必定或主动或被动地促使其产生涉及原始资本再分配的需求。

这一种彻底扭转经济分配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大势所趋。笔者在这方面,初步思考了几种关于“生产资料再分配”的方式:1、源于工人抗争所达致的妥协;2、资本对优秀人力资源的自由竞争;3、互联网创业。4、“共同集资经营、雇佣专业人士管理、公平分配盈利”。

第四种“自由联合体”的商业模式,在生产资料被资本垄断的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知识和视野的提高,必定会自然产生。这里的“雇佣”一词,它的性质当正确理解:它属于资本雇佣,非私人雇佣;在“公有制”(共同制)企业中,每一个劳动者均受雇于资本,同时也是它的主人(参见《中国民主力量左右分流的根源 (二)——邓设计师对“经济基础”的理解谬误》第二节“推论演绎”之七)。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到:“劳动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它的价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格一样,也是由同样的规律决定的。” 只要商品经济形态存在一天,劳动就是一种商品,凡参与劳动的人,无论是否拥有资本,以商品的规律来定价是符合自然经济规律的。至于资本盈利的分配方式,由对生产资料的垄断(私有制条件下)或共同契约(公有制条件下)来决定。

自由结成联合体的社会契约关系是人们追求共同的目标、境界、价值观而自愿订立约束性契约而发生的关系,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发展为全社会的、普遍性的经济关系,但在历史上就一直存在。交易契约关系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发达程度有关,社会契约关系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有关。在低下的文明程度条件下,自由结 成的联合体关系马上就转化为人身依附关系。只有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后期,它才有所发展;而在代表最高文明程度的共产主义社会,它将普及于全社会。

在当今中国社会,这种基于精神文明的自由联合体企业已经初步萌芽 —— 拥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群,共同出资承包荒山,共同获利,已经不是奇闻。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对于企业经营状况,有着天然的、强烈的监督意识。另一方面,劳动者掌握着企业管理者的任免权,虽然管理者所服务的对象依然是资本,但因为劳动者与资本之间的紧密联系,劳动者是资本的持有人,这就最大限度 地维护了大部分劳动者(小股东)的利益,对大股东也同样很公平。

投资多获利多,投资少获利少,这是天经地义的公平。资本的多寡,只决定它的收益百分比,而不能决定资本拥有者的决策权。资本的多寡和人的能力高低,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企业的决策权必须由多数劳动者共同决定,服务于本企业的劳动者最懂得分辨谁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利润。

从前的问题,是将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升到国家层面,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太广,劳动者限于知识和资讯的局限,根本无从分辨和选择,对资本的权属感,几乎为零。知识精英则容易被收买,成为服务于少数掌握资本支配权的官僚的工具。

例如,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富,归本企业职工所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富,归全社会公民所有;改革开放之后,无论是集体所有制还是全民所有制的下岗工人,都失去了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更摒除了大多数公民的财产所有权,这是有违其经济本质的。

劳动者和知识精英的信息不对称,是民主选举制度背离公平原则的一大因素。人对于物质利益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知识精英被利益所收买,是正常的人类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唯心主义愿望。怎样防止精英被收买?唯有老百姓自己懂得分辨,懂得选择,懂得利用手中的权利否决他。

"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是: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机制源于老百姓对自身利益的认识,社会的进步靠大多数老百姓意识的觉醒。六亿神州尽舜尧,当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社会财富的所有权清楚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提高了,当老百姓能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去选择和分辨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 策了,管理者和精英就不能够再欺骗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民主”。

谓我自然:你的观点值得探讨,当前左派和右派对经济基础的理解分歧,是导致民主力量分流的根本原因。但有些地方还有待商榷,我现在有点事,希望有时间再交流。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3:21 PM | Message # 5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五、与“经济基础”相关的名词简述:

生产力: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其中,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构成生产资料。

1、其中,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有发展;2、劳动对象是第二,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资料,包括猎物、植物和经过加工的自然资源;3、最重要的标志是工具,人类诞生就必须使用工具,在温饱安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附加值——能存活更多人口的方法。

劳动对象:指在劳动中被采掘和加工的东西,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生产工具:亦称劳动工具。从原始人的石斧、弓箭,到现代化的各种各样的机器、工具、技术设备等,都同样起着传导劳动的作用,均属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就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又称生产手段)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不同,因而生产资料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只有在资本家的支配下,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 为生产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生产资料不再表现为生产资本,而成为生产基金的物质形式。

生产基金同生产资本具有不同的经济本质。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态之一,体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生产基金不是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它属于整个社会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生产基金有时是作为产业资本的对立物而存在的一个新的经济范畴,它包括社会主义企业为开展供、产、销活动所具有的生 产资料和货币资金。它不表现剥削关系,是劳动者的公有财产,并被有计划地用来为劳动者谋福利。

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基金是依靠全民所有的资金形成的,是全社会的公共财产;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生产基金,则是在国家帮助下依靠其内部资金形成的,是一个集体经济单位的劳动者的公有财产。

生产基金在运动过程中经历流通、生产、流通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依次表现为货币形态、生产形态和商品形态,在每个阶段上都完成特殊的职能。

【笔者按:生产基金,其实仅是为了区别于“生产资本”而立的一个名词,它的本质依然是资本。“生产资本”与“生产基金”的所有权一为私人持有,一为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其根本区别在于对劳动者的剥削与否。】

资本: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即资金(货币和虚拟货币)、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生产资料)。广义上,资本是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复杂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 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同物异名”,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作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被称为经济基础。 毛泽东认为,“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

注:以上名词简述来自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3:33 PM | Message # 6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六、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是砖家们屁股决定脑袋的结果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般认识是:①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也着重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问题,“三个代表”之一的内容就是:“党必须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拥有、控制和掌握先进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即生产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的社会配置权和生产要素的科学结合方式。”

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的认识:生产力是一个结果,是整个社会劳动的总和,当它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必定会被淘汰(自然淘汰或社会革命)。用“决定”一词,显然是不恰当的。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能动作用),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关系。(反作用)——这是一个比“标准答 案”更为准确的说法。(马克思理论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扭曲的现象,郎咸平教授在《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只有彻底切割非“左”即右的僵化思维,中国才有希望》强烈推荐阅读: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049479.html 一书中亦有提到,例如关于马克思对宗教的理解,被断章取义地用来作为抵制宗教信仰的依据。)

因果倒置的结果,首先强调生产力的作用,是劳动者被“代表”了,是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多数人被少数领导者“拥有、控制和掌握”了。毛主席说:“我们进行社会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这段话的逻辑,也客 观地证明了“确立生产关系”是一个基础(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以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1、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2、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由此看出,政府部门、党派,法律制度、社会意识、思想文化等等,都依据生产关系为基础来形成和建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共同作用,是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全部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到底哪一个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相对主导地位?这在许多学者专家之间是争论不休而没有定论的问题,“屁股决定脑 袋”,这是当今许多学术砖家们的标准特征。难怪毛主席在文革中特别重视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主张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建立底层劳动者意识。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3:39 PM | Message # 7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七、邓设计师和刘砖家对生产力的认识让马克思甘拜下风

当学术为权术服务,其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本着一个劳动者的根本立场,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就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一些貌似相当复杂,却又非常简单的问题。笔者并非经济学家,写这一篇文章需要翻查大量资料,令人惊奇的是,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赫然发现百度百科有一段关于生产力的“最新定义”:

人类认识生产力的三大里程碑:(引自 百度百科 )

第一里程碑: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出自《资本论》,作者:马克思  
第二里程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自《邓小平文选》,作者:邓小平  
第三里程碑: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出自《财富论》,作者:刘德。

这个叫做刘德的“经济学家”还说:目前,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的诸多版本里,关于生产力的定义五花八门,这些定义没有正确地阐明生产力的本质,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并非一致,导致了目前学者们关于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的一系列争论。

他所质疑的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非一致”,指的是基本定义(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三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概念之间存在矛盾(同样是“人”,在前一个定义中为主导地位,在后一个定义中为从属地位)。

然而生产力从来都是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这区别于个人的“劳动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 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

劳动产生价值,然而有价值的劳动不是凭空的,必须仰赖于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什么呢?自然资源、工具、加工物资、技术手段、货币……等等,劳动者与这些东西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在一个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是一个推论演绎:

劳动对象 + 生产工具 =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 + 货币 =资本

生产资料 + 劳动者 = 生产力

生产力三要素中,第一是生产工具,第二是劳动对象,第三是人。

人首先要生存,才能有所发展,这决定了人始终屈服于资本。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劳动者,首先都是人,决定人产生身份差别的根本因素是资本。生产关系指的是最终形成社会生产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与物(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工具] + 劳动者 = 生产力)的关系,不是人与人的关系。

资本与劳动者剥离,资本对人拥有支配权(劳动对象+生产工具+货币 > 人)。资本与劳动者结合,人拥有全部生产力(劳动对象+生产工具+货币+人)。

资本私有制,人与资本形成雇佣关系(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资本家拥有资本—→人屈服于资本—→资本支配人)。资本公有制,人受雇于资本的同时也是它的主人(人受雇于资本—→人共同拥有资本—→人支配资本)。

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表现为生产资本 (资本属性:私有制)。

生产资料属于劳动者共有拥有,表现为生产基金 (资本属性:公有制[共同制])。

资本属性(经济基础是公有制或私有制)决定劳动价值的绝对受益者(资本持有人掌握财富分配权)。—→人类对于物质利益有着客观的、天然的需求。—→拥有资本就拥有最好的收益 —→利益促使人发挥主动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工作热情(主观能动性)—→资本属性(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劳动者共同持有资本,即;公有制(共同制),促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意识(公有资产=私有财产),人性的“私”和企业的“公”由对立变为统一,带动生产力产生最大化效益。

资本属性的变革,改善生产关系(劳动者与资本家利益对立—→人人都是劳动者,人人都是老板—→人与资本完全统一),促进生产力提高,进一步将人(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奠定追求高度科技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

“邓设计师”和“刘砖家”犯了两个根本性的认识错误:1、混淆了单一生产力(分散或对立存在的劳动力、作为生产工具性质存在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社会劳动总和)之间的区别。2、同样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因为人们劳动效率(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价值差别。。

在第二点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人的思想知识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单纯体力劳动的价值、老板往往比员工更勤奋更尽力……等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邓设计师”和“刘砖家” 忽略了“人受制于资本(生产资料+货币)的同时也是生产资料的使用者”这一客观事实。他们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忘记了广大劳动者具备掌控生产资料能效和改变资本属性的能力。

改变资本属性,让人们真正为自己的事业而工作,就能够大大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就能够大大提高劳动价值,就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人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基于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科学,是人类最终走向大同社会的真理。邓设计师和刘砖家的理论是片面的,是扭曲的,是违反了大众立场的精英主义理论。笔 者以上推论,则完全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3:41 PM | Message # 8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八、试析“经济基础”与右派民主人士达成共识

林海雪原:我明白了,企业的股份制度改革,基本也是义工要表达的意思。只是,里边很多名词感觉比较模糊,估计是大家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现在的民企里的股份制改革的,很多已经发生了。

轩辕义工:将人与资产紧密结合,人人都是老板,是生产力的保证,同时也对企业资产形成最有力的监督。

林海雪原: 其实老板赚的多吗?假如一个公司里面有100号人,平均每个员工税后收入是5000,他们创造的价值平均是五千五,那么老板月收入就是5w。

轩辕义工: 这其中有一个认识误区,许多人认为其实老板往往比员工更勤劳,他们付出了更有价值的劳动,应该得到大部分利益。但老板也分两种性质,一种,仅以资本获利;一种,在持有资本的同时也是劳动者。出现认识误区的就属于第二种情形,其实老板工资较高、老板与员工的工资一样,甚至比员工低,都不是公平的,因 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品牌价值,客户资源、知识产权……等等,属于劳动者共同创造。对劳动价值的低估,是资本擭取剩余价值的有效途径。

林海雪原: 这么说,民企的股份制度改革,应该比时下的国企、央企容易些。民企里边的股份函盖职工和老板就可以了,但国企和央企里边,光函盖职工和管理层就不行,因为国企、央企原始资本应该是属于当地、或是全国人民的,应该给百姓也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实施起来绝不是一般的困难。

轩辕义工: 民企没有军队,当然容易改,最起码工人因劳资冲突进行维权抗争的时候比较安全,呵呵。

林海雪原: 是啊。其实中国石化、中国电力这些巨头,就该有我们大家的股份在里边,哪怕是多少亿分之一也行。股票涨了,我们也该分点红的。如果你们这么呼吁,到处发贴,我是双手赞成的。但如果要呼吁把民间资本收拢来搞股份制度,不现实也不公平,我坚决反对。轩辕义工: 国企应该部分存在,例如医疗行业,如果以盈利为目的,必定造成现今这样,以逐利为目的,忽略人的生命。至于其它的,我不赞成收拢来,反而是分开来更好,分细一点,一来有利于市场竞争,二来离老百姓近一点熟悉一点,不容易被精英所蒙骗。公有制的范围缩小,领域缩小,老百姓就懂得选择的。林海雪原: 那这么说,我就支持!国家的能源大企业,本身就是取之于我们自己家园上的资源在赚钱,我们就该有股份。

轩辕义工:呵呵,总算达成共识!一会我把文章发了,拜托大家多多转发。

林海雪原:关于公有制私有制,概念理解上的差异,真是产生极大的分歧呀。“天道恒久,道法善变”,古人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轩辕义工:是呢,道,即真理;它具备永恒不变的特性,和千变万化的客观表现。(公有资产=私有财产)(理想的公有制=理想的私有制=理想的共同制),对于概念的执着,而忽视真理,是人类不容易改变的习惯呢。其实有些东西,这么表达也可以,那样表达也可以,关键看最终的受益者是谁。咱们劳动者,必定 维护最有利于自己的主张,认准了方向,任那些精英怎么说,我们都不容易被蒙骗,毕竟隔行如隔山啊。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5:22 PM | Message # 9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九、人类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被垄断的过程(草稿完善中……)

一种社会制度变革为另一种社会制度,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在于新的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起初是公有制的,用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必需品,土地、工具、肥料、种子……等等,属于部落成员集体共有。部落以亲族关系为基础,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由于各部落间不断进行的战争,被俘虏的外族人就成为集体的奴隶。起初对于俘虏的政策是杀掉,这非常浪费;后来就把俘虏 利用起来劳动,部落就增长了财富。随着集体财富的增长,掌握分配权力的氏族贵族,逐步将集体财富占为己有,继而贫富差距逐渐增大,部分成员亦沦为奴隶。

这个时期的奴隶作为一种“会说话的生产工具”存在,其人身和劳动被绝对占有,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之上,奴隶主虽然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但其社会经济基础仍属相对的公有制:只要人身是自由的,则无论自由民或奴隶主,对生产资料都拥有同等的天然支配权。奴隶失去了生产资料是基于武力因素,与经济基础 并不产生关联,属于超经济的奴役。

随着奴隶阶级与自由民联合对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加剧,奴隶主阶级也联合起来建立了国家。“国家”的含义,是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确立了财产所有权。《诗经·小雅·北山》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的就是这一种思想。

土地是属于人类天然拥有的资源,是老天赐予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这个时期开始,被少数人垄断,成为奴役劳动者的工具——土地成为奴役人类的工具。然而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最终瓦解了奴隶制度,而代之以土地分封制度,人身得到自由的奴隶与自由民一起,成为以耕种为生向地主交租的农奴。农奴比奴隶好一些,有 人身自由,农奴有私人财产(哪 怕少得可怜),但是世界上多数的人从最初的自由劳动者成为失去了土地所有权、'自愿"出卖劳力为生的被奴役者——这跟人身自由被限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奴役方式。

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是一段劳动者被统治阶级逐步剥夺了全部生产资料的过程。在远古时代,人们可以在任意一片土地自由地耕种,收获的粮食完全归自己所有,那时候他们天然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后来统治阶级逐渐形成对土地的垄断,劳动人民失去了土地,只能受雇于地主;失去了手工业基础,依 附于资本家。唯其将劳力作为商品出售,便再也无法生存。 人类从世界的主人,变为资本的奴隶(人成为”物“的奴隶,不是资本家的奴隶)。

恩格斯说:在”不是工人使用劳动资料,而是劳动资料使用工人“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表现为:劳动生产力越高,工人对他们自己就业手段的压力就越大。资本家提供就业机会,是因为资本让人失去了工作机会。 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经济的否定,不是要建立平均主义,而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基础上,在劳动者共同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对劳动必需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可以说是重建"公有制",也可以说是重建"共同制",可以说是重建“社会共享制”,也可以说是重建“个人占有制”——但 绝不是重建私有制 。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者的信念,最终的目的,是让人类重新成为世界的主人,脱离”物“的奴役。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 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是第二个阶段;”个人全面发展“与”共同社会财富“由对立到统一……是第三个阶段。《共产党宣言》将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针对一些人指责共产党“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的说法,马克思强调,雇佣劳动(即无产者的劳动)并不能给他们自己创造财产,而 是创造了资本; 资本并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5:40 PM | Message # 10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十、中国皇权时代为何缺乏孕育资本主义的土壤
 
tingxuanDate: 星期六, 2012-06-09, 6:18 PM | Message # 11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十一、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是无穷尽的物质享受吗
 
tingxuanDate: 星期三, 2012-06-13, 6:41 PM | Message # 12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经济基础”、“继续革命”以及“不断革命”

观点:讨论经济基础,发现左派的朋友普遍有这么一种认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好处在于,私人不得随意组织生产,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私人也不得随意分配,每个劳动者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得个人随意更改,对以上任何一项的更改都涉及使用公权力,而不是私权。
———————————————————————————————————————

批判:私人不得随意组织生产,这一点我不大同意。社会由单个的人组成,因为形成了集体,所以必须相对地限制自由。但是,绝不代表人应该跟集体密不可分,事实上也并不可能。

马克思和恩格斯再三强调:未来社会是自由联合起来的个人。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经济形式方面的表现,是所有的个人联合占有物的生产条件。这种社会的财产关系即是社会占有制,又是个人占有制。

马克思还指出:“1、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注:原始社会个人的独立生存能力很差,人与人的依赖是生存的基础,那时候的经济基础是自然形成的公有性质)。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注:资本支配劳 动者,人与物的依赖。)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3、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即是自由独立的个体,也是紧密联合的共同体),是第三个阶段。第 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这段话的理解要点主要体现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是第二个阶段;“个人全面发展”与“共同财富”的对立统一……是第三个阶段。

可见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公有制,是通过自由联合的方式重建“单个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个人联合---占有物的生产条件),而非劳动者不能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公有制”。从前的国企,是名义上的公有制,资本与劳动者并未产生紧密的联系;虽说出台了《鞍钢宪法》,但大体上,劳动者对于资本、对 于盈利,对于产品,基本上没有支配的权力,在经济方面,人民的意志,基本上必须服从于国家计划;劳动者产生的价值,被强行投入再生产,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是为什么呢?

深入下去思考,就能够明白,这一个阶段,实质上是毛主席辩证思维治理国家,用“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替代“个人垄断的资本主义”的结果:“资本越垄断、生产力越发达”,“规模化生产,才产生高效率”,这是社会经济的自然定律。

资本主义在外国已经经过了高速发展的大工业阶段,而中国却是一个刚脱离了封建社会,又陷入连年战争的落后残破国家,照正常的规律(从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去发展,跟其它发展得早的国家相比,是绝对没有竞争能力的,弱小的社会主义阵营,更容易被强大的资本主义阵营围剿,当时的中国,与 其说是“闭关锁国”,莫若说是“被封锁”。

唯一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因此当时苏共方面是强烈反对中国跨越资本社会阶段的,苏共理论专家一致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

但毛主席却一意孤行,他领导下的中国,直接无视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步入社会主义建设,这需要无比的智慧和勇气。为了给当时一穷二白的国家迅速累积原始资本,以独裁为手段,个人意志服从于集体意志的国家垄断方式,加速经济建设。

右派朋友们并没有说错,毛主席是独裁的。但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独裁也是一种有效措施。这一种垄断,跟资本主义,同属于”资本垄断“性质。但是跟“资本家“的垄断又不一样。资本家获利累积的是“个人资本”,“毛独裁者”的手段使得获利累积的是“国家资本”。毛主席的目标是发展工业、继续扩大工业基 础,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因为农民属于小资产阶级,是必须被”消灭“的;把农民变成工人,让农村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农民种的水果一两毛都没人要,烂掉;相对产量过剩的农产品,也烂掉;这都是农业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的缘故,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社会中,许多问题是小农经济所解决不了的:一是运输费,二是科学技术,三是耕种设备,四是保鲜问题,五是统筹问题。但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这些都是可以轻易解决 的问题,例如:机械耕种、建大型保鲜库房、农产品加工、废料循环利用、民间艺术产业、……等等。

再者,“世界革命”还没有完成,毛主席将中国人民创造的部分财富用来援助其他国家,这是受到许多右派民主人士质疑的。这一种分歧的产生,源于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理论。

“不断革命”是托派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托派反毛主席,其实很盲目,他们片面地诟病毛主席没有继续发动战争解放全人类,但其实毛主席是一边建设中国一边实践了“不断革命”理念的。因此,托派是理论重于实践,毛主席却是实践出真理。

不实现世界范围的革命,就无法真正地战胜私有制,这是对的。我们今天看朝鲜,就觉得搞笑,多么愚蠢的人们,如此糟糕的国家,却有那么多人感到幸福、激动流泪。这跟当初的中国,何其相似!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青年们受到的震憾是无可比拟的,这几乎促成了一代人精神的沦陷。当时的青年们从 小就认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从小就以为自己幸运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老天眷顾的幸福花朵,青年们从小立志长大了要解放全世界受压迫的奴隶,要解放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苦受难的台湾同胞”。可是,台湾人揣着美金,戴着金表来了。青年们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欺骗。

可是,多少人能够理解:这么大一个世界,这么弱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由其根本立足点上的不一致,导致她所受到的围剿是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是绝对的。信息闭塞?对,人是经不起诱惑的,人可以接受贫穷,不能够接受攀比。右派人士极力否定毛时代,否定那时候人们的知足常乐,否定毛时代 的青年们崇高的要解放全人类的理想。然而他们忘了一句古话:“不患贫,而患不均。”

用信息的闭塞,以达成意识形态的统一—除此之外,有什么好办法呢?人是容易在花花绿绿的世界中迷失的,正如我们在经历了一番折腾之后才懂得反思。深奥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斗争,囊括了整个世界的终极革命理论,这一些,连毛主席身边的战友,都不一定真正地懂得——毛主席在党内,从来都是一个少数派。因经 济往来的被动封闭,索性对老百姓实行信息渠道的主动封闭。这其实是一种阶段性保护,它最终必定解除;正如对一个小孩子,屏蔽他不懂得分辨的部分信息,等他拥有了独立的意志之后,等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对于他是好、什么是坏的时候,便完成了真正立足于意识形态中的“继续革命”阶段。

毛主席说:让人说话,天不会垮;这个事不能够包办,要放手发起大辩论,大批判,让人民自己去辩论、去斗争,让人民从斗争中去理解、去学习、去分辨——这就是坚定信仰,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过程,这就是改变公私观念、培养劳动者抗争精神的“继续革命”:唯有多数人懂得了社会主义才是能 够代表老百姓利益的制度,一百个设计师,也不能够把中国带回资本主义。

然而右派看到的是,由于老百姓的整体理解水平所限,立足于意识形态的斗争,演变为身体暴力的斗争,毛主席又说:要文斗,不要武斗。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认识像一个幼儿园的学生。过度的自由,只能够造成“前门拒虎,后门引狼”的局面。毛主席改造了客观世界,但这个“模拟社会主义形态”的客 观世界是脆弱的,不牢固的,老百姓脑子里,满是封建奴性思想和小民经济观念,于是毛主席又赶紧提醒:要狠斗“私”字一闪念!毛主席就是一个导师,在封闭的环境中,让人民学习与实践,让人民改变、建立和巩固自己灵魂深处的“主观世界”(意识形态)。

唯有改变了国民意识形态,形成了上层建筑,才能够维护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右派不信经济基础,因为他们眼中的社会主义,是贫穷的,是落后的。他们说,政治经济学就是“算命先生穿条破裤子”,自己穷得要死,还帮人规避祸福,这怎么能够有说服力呢?

但其实,是否社会主义真的就只能代表了贫穷?右派的朋友常以贫穷来讥笑毛主席不懂经济建设,胡搞一通。但他们忽略的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他们是否知道,毛时代所建立的工业、农业基础,三十年来被破坏无遗?近年来所发展的,除了房地产,还是房地产,他们不懂得这实质上是建立在“出租土地”基 础上的“新生代官僚地主阶级”。

年在四十以上的朋友,应可记得,毛时代的农村,到处都修筑了水库,水渠;田间地里、平原缓坡,到处都有哗啦啦地淌水的小水沟。而工业,曾经的国营企业,至今用的是毛时代的机器设备。不单国营企业,甚至私营企业用的机器都是——官僚利用职权低价贱卖,或挪用的结果。三十年来我们发展了什么呢?是贱卖 资源,是过度开发、是租用土地。

资本主义为什么富裕?因为它依靠强大的资本成为了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侵略,就是战争。全面战争、资源战争、货币战争以及意识形态战争,所有的手段都归于同一个目的,占有他人的劳动,擭取他人的财富,霸占别人的资源。

然而地球再怎么大,终归是有限的。有人剥削,就有人受到压迫。帝国资本擭取了无数的资源,这资源最终又归于强大的少数资本拥有者,产生经济危机就是必然的结果。帝国主义就如同挥霍无度的信用卡使用者,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远远低于它的国民所享受的物质生活。传说中的乐园,其实是建筑在一个虚拟的、 依靠货币经济和霸权主义充实起来的基础上的幻象。

当所有的银行都被他透支,当他用侵略战争、用伪正义战争、用货币战争围剿了、榨取了别国资本和资源,当它无度地发行霸权货币,当弱国被它折磨至疯狂,当它对所有“苦主”失去了信用,当他可能借不到钱、也可能穷人再也没法子借给他的时候,风光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世界终归是多数人的世界,不是少数人的世界。当少数人擭取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多数人付出了越来越大的代价,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将会彻底爆发。记得华尔街革命时,有一个右派的朋友,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美国人高高地举着一个牌子,写着:“我们要毛泽东主义!”他嗤笑说:这SB真二!可是他不知 道二的不是这SB,而是他自己——假如他是一个劳动者的话。
而我总是在假设:假设毛主席能够多活几十年,又或是继承者坚持按照毛主席为新中国所规划的路线走,当我们建立了坚定的认识,当我们自己首先在经济上强大起来,当我们站稳了脚跟,积累了财富,到那时,打开国门结果是什么呢?是美国青年羡慕我们的真正的平等,羡慕我们从政治形态到经济基础的全方位的民 主?那时候,美国青年就会对他们的政府说:我们只有参与政治形态的选举民主,这不够!我们还要求享有参与经济分配的真正民主!
 
tingxuanDate: 星期五, 2012-06-22, 11:22 AM | Message # 13
Sergeant
Group: Administrators
Messages: 27
Reputation: 0
Status: 离线
【轩辕铸剑录】“资本”是可憎的,“资本家”是可敬的

—— 中国民主力量左右分流的根源 (之九)

一、人类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被垄断的过程

一种社会制度变革为另一种社会制度,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在于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例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虽然残暴地把人集中起来干活,然而正因为集体劳作,才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也就是说,进步与倒 退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根本标准的。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起初是自然形成的公有制,人们用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必需品,土地、工具、肥料、种子……等等,属于部落成员集体共有。部落以亲族关系为基础,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

原始人类群居生活是为了降低个体生存的风险,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环境中结成集体,是动物生存的本能选择;但是结成了集体,仍然避免不了弱肉强食的生物本性,各部落间不断进行战争,被俘虏的外族人就成为集体的奴隶。

起初人们对于俘虏的政策是杀掉,这非常浪费;后来就把俘虏利用起来劳动,让他成为部落增长财富的工具。随着集体财富的增长,掌握分配权力的氏族贵族,逐步将集体财富占为己有,贫富差距随之逐渐增大,部分成员亦沦为奴隶。

这个时期的奴隶,作为一种“会说话的工具”存在,其人身和劳动被绝对占有,是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奴隶主虽然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但其社会经济基础仍属相对的公有制:只要人身是自由的,则无论自由民或是奴隶主,对生产资料都拥有同等的、天然的支配权。奴隶失去了生产资料是基于武力因素,与经济基 础并不产生关联,属于超经济的奴役。

有压迫就有反抗,奴隶们从毁坏生产工具,到与同样受到奴隶主威胁的自由民联合起来,斗争逐步升级了。然而有反抗就有镇压,奴隶主阶级也联合起来组建武装力量建立了国家。“国家”的含义,是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确立了财产所有权。《诗经·小雅·北山》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 的就是这一种思想。

土地是属于人类拥有的天然资源,是老天赐予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这个时期开始,被少数人垄断,成为奴役劳动者的工具——土地成为奴役人类的工具。然而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最终瓦解了奴隶制度,而代之以土地分封制度,人身得到自由的奴隶与自由民一起,成为以耕种为生向地主交租的农奴。

农奴比奴隶稍好一些,有人身自由,有私人财产(哪怕少得可怜),但是世界上多数人从此由最初的“自由劳动者”,演变为失去了土地所有权、'靠自愿"出卖劳力为生的“被奴役者”——这跟人身自由被限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奴役方式。

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是一段劳动者被统治阶级逐步剥夺了全部生产资料的过程。在远古时代,人们可以在任意一片土地自由地耕种,收获的粮食完全归自己所有,那时候人们天然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统治阶级逐渐形成对土地的垄断,劳动人民失去了土地,只能受雇于地主;失去了手工业基础,只能依 附于资本家。唯其将劳力作为商品出售,便再也无法生存。至此, 人类从世界的主人,彻底变成资本的奴隶(人成为”物“的奴隶,不是资本家的奴隶)。

恩格斯说:在”不是工人使用劳动资料,而是劳动资料使用工人“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表现为:劳动生产力越高,工人对他们自己就业手段的压力就越大。

资本家提供就业机会,是因为资本让人失去了工作机会(原材料、机器厂房……这些必须的生产资料都被资本控制了)。 但是资本掠夺生产资料的方式其实并不血腥,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效率,让劳动者家里的织布机变成了废物而已。——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均衡了质量,促使工业化产出的商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左派许多同志对于这一点认识不清,对于资产阶级怀着强烈无比的憎恨和厌恶,这是不对的。资本家有何错呢?不是每一个资本家都是道德沦亡的坏蛋,更多的资本家曾经历了兢兢业业的创业阶段,也曾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仗义疏财。

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的民族大义和培育社会英才的高尚理念是令人敬佩的。在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 ;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所以,我们当以客观理性的认识,解除“资本”对全人类的奴役,而不是挑动穷人燃起对“资本家”的仇恨。恩格斯曾说:我们针对的是整个资产阶级,而不是单个的资本家。

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经济的否定,不是要建立平均主义,而是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基础上,在劳动者共同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对劳动必需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可以说是重建"公有制"(其实"共有制"更为准确,“公有制”是高度集中资本去提升整体生产力,从而致力于发展国家经 济建设的特殊过渡期),可以说是重建“社会共享制”,也可以说是重建“个人占有制”——但绝不是重建“私有制” 。“个人财产所有权”应该受到法律保护,生产资料和资本,是理当用来为人类服务、而非奴役人类的。


二、“消灭私有制”就是建立“共同占有制”


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者的信念;共产主义的目的,是让人类重新成为世界的主人,脱离”物“的奴役。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 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是第二个阶段;”个人全面发展“与”共同社会财富“由对立到统一……是第三个阶段。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发展,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需要更多的人清楚地认识到“资本奴役人类”这个客观存在现象。

《共产党宣言》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一些人理解为“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这也是不对的,这是别有用心者对共产主义理念的刻意污蔑。马克思强调,雇佣劳动并不能给劳动者创造财产,而是创造了资本; 资本并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把属于“资本”那一部分货币和生产物资变为公共的、变成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并不是把属于个人财产都拿去充公。

人类祖先留下的财富,包括了一切物质资本和文化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源,理当人人有权享用。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例如中国的陶瓷艺术,它包含了绘画艺术、民族风格、景泰蓝工艺等等虚拟的经济价值,这些文化资本让一个花瓶拥有了相当高的商业价值,但我们拥有的,只是出卖劳动获得工资,祖先的文化资本 ,表面上看起来人人都拥有,而其实只有资本能够拥有,唯有资本才能购买厂房机器等等让文化体现经济价值的设备。你也贷款开一家工厂?OK!你代表的仍然不是“大多数的劳动者”。

让“大多数的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就是生产资料和资本的”国民共有制"经济基础,这一点不但右派不明了,就连许多左派同志也认识模糊。左派相当普遍地把毛泽东时代战略性质的“国家资本公有制”(见《“经济基础”、“继续革命”以及“不断革命”》),当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未来社会设计的终极经济 基础,这显然是不符合马列毛思想的。所以,我建议大家摒弃惯性思维,基于一个劳动者的根本立场,去用心独立地思考,用“共有制”区别于“公有制”。

曾有人(兴国网:朱云川)提出了“共同制”,但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无论是基于夫妻财产的管理共同制,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同控制经营,都不是太合适于描述“自由联合体企业”中员工之间的财产关系;而《民法》中的另一个“共有”财产概念,无论是阐述和分割方式,却非常适用:

“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同一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所有权。财产是指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物质财富:国家财产、私人财产,具有金钱价值、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的总称。大体上,财产有三种,即动产、不动产和知识财产(即知识产权)。

所以,我认为“共有制‘,更能够准确地描述这种”自由联合体“企业内部、或联合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同时,因为这种财产关系在法律上已经有详尽的描述,和具体的执行原则,更有利于实践它的人们有一个明确的遵循标准。

《民法》关于对”应有份额的处分“一项中的阐述为:1、按份共有人可以要求退出共有,将自己的应有份额从共有财产中分割出来。2、分出时,在不损及共有物的使用性能及其他共有人的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分出实物,否则,只能由其他共有人作价补偿。

按照这个原则,生产资料中自然资源、文化资本等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也并不属于特定的集体。能够实现分割的唯有机器设备等实物和货币,但是在不损及共有物的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多数都只能体现于货币,包括虚拟货币和实物货币。

但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的精神文明程度”有没有到达走向第三阶段的高度?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到:“劳动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它的价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格一样,也是由同样的规律决定的。” 只要商品经济形态存在一天,劳动就是一种商品,凡参与劳动的人,无论是否拥有资本,以商品的规律来定价是符合自然经济规律的。至于资本盈利的分配方式,由对生产资料的垄断(私有制条件下)或共同契约(共有制条件下)来决定。

三、“自由联合体”经济的萌芽

自由结成联合体的社会契约关系,是人们追求共同的目标、境界、价值观而自愿订立“约束性契约”而发生的关系,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发展为全社会的、普遍性的经济关系,但在历史上就一直存在。交易契约关系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发达程度有关,社会契约关系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有关。在低下的文明程度条件下, 自由结成的联合体关系马上就转化为人身依附关系。只有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后期,它才有所发展;而在代表最高文明程度的共产主义社会,它将普及于全社会。

这需要理解一下马克思提到“在低下的文明程度条件下,自由结成的联合体关系马上就转化为人身依附关系。”这一句话的涵义:例如,共有制企业(共同联合体),由100个员工共同出资组成,但是思想认识还不够高,某人为了贪图一时之安逸享受,把自己的股份卖给另外的人,那么他就沦为单纯出卖劳力的打工 者;我们假设这是一个拥有共有制经济基础的社会,他用5年的劳动可以再度获得企业配股,但是在这5年内,他是一个不分配资本盈利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是符合资本逐利天性的,因此他会成为企业竞争的对象。

像他这样的人多起来,就形成了对共有制经济基础的严重破坏。因为在“资本与人密不可分”状态下,资本的自然选择是以人为本,强大的资本是商业竞争中的重要因素,给“揣着资本的劳动者”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是企业的必然选择。这一种出卖资本的行为,造成的破坏性是巨大的,法律可以规定不许买卖,但是暗 中的买卖也必然会存在。唯有人类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也就是充分理解了“人与资本密不可分”的经济基础,才是劳动者最好的保护伞,人们才能够自觉地坚持不雇佣劳动,不单纯地出卖劳动。

在当今中国社会,具不具备萌芽这一类自由联合体的客观条件呢?我认为不但已经开始萌芽,而且已经是处于实践阶段了:基于对客观世界的清楚认识,而拥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这就是建立高度精神文明的基础;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一部分人萌生了合作创业的念头,并已经致力于实践阶段 —— 共同出资承包荒山,共同获利,已经不是奇闻。

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对于企业经营状况,有着天然的、强烈的监督意识。另一方面,劳动者掌握着企业管理者的任免权,虽然管理者所服务的对象依然是资本,但因为劳动者与资本之间的紧密联系,劳动者是资本的持有人,这就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大部分劳动者(小股东)的利益,对大股东也同样很公平。

投资多获利多,投资少获利少;技术能力强的,比技术能力弱的人工资高,这是天经地义的公平。但是,资本的多寡,只应当决定它的收益百分比,而不能决定资本拥有者的决策权。资本的多寡和人的能力高低,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企业的决策权必须由多数劳动者共同决定,服务于本企业的劳动者最懂得分辨谁会为他 们带来更多的利润。

四、“形左实右”的左派和“空谈民主”的右派

左派同志分析国有企业为何被瓜分这个问题上,总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人民监督不够。这其实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人民对于国有企业资产就是自己的资产,有多少人理解?有多少人会像保护自己家里的财产一样保护厂里的资产?要求老百姓对管理者毫不放松地进行监督的动力和基础是什么? 不靠民主制度,也不靠政治觉悟;老百姓要吃饭,老百姓知道有人要拿走明明属于他们自己的财产,会起来拼命,这就是唯物主义。

理论家们喜欢唱高调,以为工人觉悟低,民主意识太差,政治觉悟不高……这不应当是真正的唯物主义革命者的结论。

对社会有着清醒认识的,始终是少数人;自觉建立了崇高的公共意识的,也只能是少数人。不用利益关系去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永远都是教条的、片面的、不够客观的。用这样的理论去引导群众运动,永远都是乏力的,它绝不能够凝聚坚实的群众力量。

从前的问题,是将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升到国家层面,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太广,劳动者限于知识水平和资讯渠道的局限,根本无从分辨和选择,对资本的权属感,几乎为零。知识精英则容易被收买,成为服务于少数掌握了资本支配权的官僚的工具。

真实的民主,平等的民主,必须要解决经济基础的不公平。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前提,然而致力于追求政治民主的右派往往不承认经济基础、不愿意谈论、厌烦讨论经济基础。右派总是致力于揪出毛时代由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混乱而铸成的种种荒谬、愚昧、乃至残暴的作风和现象,不断地讨伐、不断地怒骂。

但其实,左派的状况更糟糕:一类是“形左实右”,用“民族主义”吓唬“人民抗争”,将“民族主义”附着在“马列毛主义”之上,这非常反动;另一类“山头主义”,为了成为主导理论阵地的“革命领袖”而彼此抵制、互相攻讦;左派理论家们大多都非常狭隘;即便没有理论分歧,也总是臆想着让革命大业成就于 自己手中,而没有一些合作精神。

右派民主人士虽然较为普遍地拥有公共意识与合作精神,并且右派更能够踏踏实实地致力于启蒙公民民主抗争的意识形态基础,但他们坚决不承认经济基础,对马列毛理论不屑一顾,这真让人着急。一提到经济基础,部分人因为历史上对马列毛的歪曲而保持错误理解,另一些是完全不解,还有一些是一知半解,同样地 令人叹息。

历史上由于许多国家工作人员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得不太清楚,产生了许多非常错误的做法。例如刚才提到的卢作孚先生,在后来进行“公私合营”、即国家资本入股民生公司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大的压迫,乃至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但是,右派人士将那段公私合营的历史说成是“没收个人财产 ”,这也完全不客观。完全地没收是有的,那是对官僚资本,而非民营企业。

全人类共同享有社会资源,本应是基于一个劳动者立场、甚至资本家都能够接受的事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更清楚了,更多的人逐渐意识到资本的无限累积对人类本身所带来的伤害。

美国120名富翁联名登广告,反对政府取消遗产税。比尔盖茨宣布将全部财富捐赠给社会,都正因为他们看到了资本的无限累积,是对于劳苦大众的不公平:资本使富人的孩子天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有人揣测说,比尔.盖茨捐献财产是为了规避遗产税,他的子女仍旧管理着强大的基金会运作。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基金会的性质恰恰是,只有拿薪水的管理者,没有将获取利润作为私有财产的行为。这就是“共有制”经济的根本特征。

左翼的工作重点,应该是群众运动,工人抗争更是重点;但是目前社会上发生的工人抗争,几乎属于自发性质,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尚未真正成型。而右派更重视民主意识以及法制宣传,在群众运动方面除了乌坎的偶然参与以外,其实并不太重视;右派更重视的是政治层面上民主参与,例如独立选举和居委会选举。

而对于更贴近老百姓利益的、经济层面的民主参与的忽视,我认为经济基础方面的认识分歧占主要因素。我认为右派的朋友们是天然的致力于社会革命的真正反独裁反专制的左翼力量,这是其行动性质所决定的,不以“名”定。除了执着于自由经济理论之外,他们其实更贴近了立足于大众基础的“革命本质”。右派的 朋友们如果能够放下成见,客观理性地认识经济基础,客观理性地立足于一个劳动者的立场去作一个比较,促进社会进步则指日可待。

关于“自由竞争”与“集权经济”,“暴力”与“非暴力”,关于左派追求的“经济基础的共有制”和右派拥护的“政治层面的共有制”,也就是左派和右派各执一端的核心,其实同是以实现“人民的自由”为终极目标,这些思考,在后面的文章中会有比较细致的论述,敬请关注。
 
论坛 » 轩辕文化义工团 » 滨江茶社 » 中国民主力量左右分流的根源(一) 对“经济基础”的理解分歧 (轩辕铸剑录)
  • Page 1 of 1
  • 1
Search: